在德国配资咨询平台,一个庞大的储能电站刚刚并网,它能在用电高峰时为17万户家庭持续提供两小时绿色电力,单次调峰就能创造百万欧元的经济效益。 这个电站的核心,超过21万个储能电芯,全部来自一家中国公司,比亚迪。
大多数人对比亚迪的认知还停留在电动汽车巨头,但它的储能业务已经悄然冲到了全球第三的位置。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储能系统出货量位居世界第三,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列第五。
从2022年全球出货量12.1GWh,到2024年底累计商业运营规模超过75GWh,比亚迪储能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这种增长的速度,让它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足迹。
王传福在2008年就提出了他的三大绿色梦想:太阳能、储能和电动汽车。 他当时就指出,“太阳能的唯一缺点是间断的,要大力发展储能,才能让它连续运用。 ”这个16年前的构想,如今正成为比亚迪的第二增长曲线。
展开剩余82%2008年,比亚迪在深圳坪山成立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始涉足光伏和储能领域。 最初的探索聚焦于国内政府示范项目,但王传福很快发现国内项目“规模小、数量少”,大多属于示范或科研性质,业务进展缓慢。
面对这种情况,王传福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先出海,再回归。 他的理由是,海外储能市场已经有了清晰的盈利模式,而国内市场还需要时间培育。
2010年,比亚迪储能开始快步走向海外市场。 第二年,它向美国出口了首批集装箱式储能产品,成为最早在美国开发储能的国内企业之一。 随后,比亚迪进军英国、澳洲、意大利、法国等市场,版图不断扩大。
这一战略立竿见影。 比亚迪储能业务在美国的市占率一度超过60%,在英国甚至达到80%。
从千瓦级的备电到服务基站、光伏、风电,再到电网侧、电源侧,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
海外市场的成功为比亚迪储能业务提供了宝贵的练兵场。 截至2024年,比亚迪储能已经收获了超过75GWh的运营经验,为国内外超360个项供了储能解决方案。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 当年出台的《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第一次明确了储能企业作为电力市场成员的地位,这吹响了国内储能市场起飞的号角。
已经在海外厉兵秣马近10年的比亚迪储能,等到了回归的最佳时机。 2020年8月,比亚迪发布了电网级储能产品BYD Cube,宣布携全新产品积极参与国内市场开发。
BYD Cube推出后大受欢迎,12个月内便获得订单超过800MWh。 这一数字,相当于比亚迪过去12年在国内市场的装机总量。
比亚迪在储能领域能够快速崛起,离不开王传福对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的长期坚持。 这曾经是一个逆主流而行的决定。
早在2005年,比亚迪就已开始研发磷酸铁锂技术。 这种技术不需要稀缺金属、成本低且热稳定性高,对追求极致安全与长寿的储能系统至关重要。
然而,随后的动力电池领域掀起了能量密度竞赛,三元锂电池凭借高出三成的能量密度成为主流。
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比亚迪依然坚持磷酸铁锂的研发和提升。 王传福多次表示:“我们一直希望将动力电池的发展引回正道。 ”他认为磷酸铁锂才会是终途。
王传福的坚持在2020年开始得到回报。 比亚迪通过颠覆性结构设计推出的刀片电池,将电池包空间利用率提升了50%,一举补齐了磷酸铁锂能量密度的短板。
这一突破也让比亚迪储能有了更大的胜算筹码。 基于刀片电池,比亚迪推出了电网级储能产品BYD Cube,成功将“安全”与“性能”合二为一,并且更具成本优势。
王传福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明确表态:“储能最重要的是安全。 储能站的投资数以亿元计,只要一个电芯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一场资产灾难。 因此在储能领域内一定优选磷酸铁锂。 ”他甚至依然“偏执”地认为:“三元电池是一条错误的路线。 ”
技术路线的坚持只是王传福战略版图的一块。 另一块更庞大的基石是对“垂直整合”的坚持。
在汽车领域,比亚迪从电池、电机、电控,到自研IGBT芯片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除玻璃和轮胎外的全产业链自研。 这套打法被完整地复刻到了储能业务上。
据分析,在储能领域,比亚迪已经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的电芯、PCS(储能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完成了从电源侧、电网侧到用户侧的全场景产业覆盖,几乎构建了储能的全产业链矩阵。
王传福曾表示:“过度的专业化分工造成了创新的闭塞,这些在风平浪静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到了转型的时候,到了真正变革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 当行业发生变革时,高度的垂直整合才会带来真正的、快速的创新。 ”
这种极致的垂直整合虽然意味着惊人的前期投入和持续的资本开支,但换来了对成本、技术和供应链的绝对掌控力配资咨询平台,构成了一道宽阔的护城河。
发布于:江西省元鼎证券-多种杠杆灵活选择,轻松把握市场机会!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