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无带大家聊聊学术圈的大瓜。江苏科技大学那事儿,现在想起来还让人血压飙升。
一个疑似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居然顶着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的头衔,在高校里混得风生水起,这操作简直刷新了离谱天花板!
顶尖人才是高中骗子
2025年9月,学校收到举报后一查,好家伙,这位郭姓博导的履历简直是开挂级的完美。
1994年高考状元、澳大利亚和日本双博士学位、发表170篇SCI论文、拿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挂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德国洪堡青年学者这些金光闪闪的头衔。
展开剩余82%换谁看这履历,不得觉得是挖到了学术金矿?可较真核实下来,全是瞎编乱造!170篇SCI论文在全球公开数据库里一篇影子都没有,海外学历和顶级奖项连个官方佐证都找不到,最后查来查去,最靠谱的居然是疑似高中学历这个扎心真相。
最终学校也没含糊,解除聘用协议还报了案,但这事儿可远不止骗子被抓这么简单,背后的坑深着呢!
畅通无阻的真相
为啥骗子能在学术圈畅通无阻?说白了,就是部分高校的功利心和制度的走过场凑成了完美助攻!
按说引进博士生导师这种高层次人才,规矩严得很,学历原件得查、学位得认证、科研成果要核实、还得走第三方背景调查,这一道道关卡本来是防浑水摸鱼的防火墙。
可在提升排名争取经费的政绩压力下,这些规矩全成了摆设。对有些高校来说,引进头衔大咖的好处太实在了:学科建设指标能飙升、科研经费拨款能增加、校企合作资源能主动找上门,甚至能在各类排名里实现弯道超车。
于是引才就从选真才变成了抢头衔,只要候选人的名头够响、履历够好看,审核门槛就能一降再降。
我觉得最气人的不是造假本身,是这种功利化逻辑对学术生态的破坏。国家拨的科研经费,本来是用来扶持青年科研人员、建实验室、搞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被虚假资质的人白白浪费。
那些真正有才华、肯埋头深耕的学者,反而被挤占了资源和机会,长此以往,谁还愿意踏实搞科研?整个学术圈都得变得浮躁起来。
别让真才实学输给虚假头衔
要想杜绝这种闹剧,光处罚骗子可没用,得从根上动手,让真才实学重新成为学术圈的硬通货!首先追责得连坐,不能只罚郭某一个人就翻篇。
他能一路畅通无阻,学校审核部门的敷衍、评审专家的不作为、主管部门的监管缺位,每个环节都有责任。
得建立清晰的责任清单,每个失职的人都得承担后果,处理结果也得公开公示,这样才能形成震慑,不然以后还会有下一个郭某。我始终觉得,只有让失职者付出代价,制度才能真正长牙带电,不然再完善的规定也只是废纸一张。
其次,高校引才得别再当头衔控了!得彻底摒弃唯头衔论,把评价标准从看名头改成看实绩。
科研成果别只看论文数量,更得看被引率、转化价值;学术能力别只看履历光鲜,更得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甚至可以搞个动态考核机制,引进之后每两年复核一次,考核结果直接和科研经费、岗位聘用挂钩,别让一引了之变成监管真空。
最后,得筑牢学术诚信的防护网。一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术诚信终身档案,把造假者纳入黑名单,终身不许进学术圈,还得和社会征信系统挂钩,让他们造假的代价高到不敢试。
另一方面,赶紧引入第三方独立评审机构正规配资平台推荐,跨部门、跨区域核实人才的履历和成果,别让高校自己审自己,这样才能减少问题。
发布于:湖南省元鼎证券-多种杠杆灵活选择,轻松把握市场机会!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