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梅
乙
新生儿的风险规避与健康保障
什么是“艾梅乙”?
“艾梅乙”即艾滋病(HIV)、梅毒、乙肝的简称:
艾滋病(HI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感染HIV会导致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引发全身性疾病,如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未经治疗的孕妇,约有15-45%的婴儿可能在出生时感染,但通过有效的干预,感染风险可以降低到2%以下。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会攻击全身脏器和器官,产生多种症状,引起皮肤、神经、骨骼和心血管等多系统的损害。未经过治疗梅毒孕妇,60-80%的胎儿可能受到感染,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多系统损害或死产等。
乙肝由HBV感染所致,具有传染性。新生儿HBV感染主要来源于母婴传播,儿童期HBV感染其中1/3以上由母婴传播所致;如未进行及时阻断,约有90%的婴儿可能在出生时感染,很多会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给未来埋下隐患。
展开剩余79%综上所述,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梅乙”主要途径。
什么是“艾梅乙”母婴传播?
宫内传播:母体血液中病原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分娩传播:在分娩时,母亲血液中的病原体通过宝宝皮肤、黏膜的损伤处进入宝宝体内。
接触传播:分娩后母亲通过与孩子的密切接触(如亲吻、哺乳),病原体从宝宝消化道黏膜破损部位进入体内。
为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我国将消除母婴传播作为预防和减少儿童新发感染“艾梅乙”的重要战略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此发布了《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旨在加强推动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的工作,维护母婴健康权益。
如何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
尽早筛查检测
夫妻双方应注重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孕期检查。当地妇幼保健院均有免费婚前、孕前检查,一次采血,检查“艾梅乙”三种疾病。
为了母婴健康,孕妈们应该主动在孕12+6周前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咨询和筛查。
开展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务必认真落实“逢孕必检、首诊负责”。为所有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在孕12+6周前或初次产前检查时,主动提供免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服务。
孕晚期再次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临产时才首次到助产机构的孕产妇,要确保及时获得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以便新生儿出生后获得及时治疗。
规范治疗、药物应用
发现感染了“艾梅乙”的孕妈妈无需过度紧张,应于发现的第一时间至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综合评估,按照专业医生提供的建议,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 尽早、及时、规范地用药。经过规范的母婴阻断,孩子感染“艾梅乙”的概率可大大降低。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提供安全性行为指导、感染症状和体征检查、疗效评估、营养与心理支持、性伴检测等服务。孕产妇一旦发现感染,听从医嘱、规范用药是预防母婴传播成功的关键。
安全助产及新生儿保护
孕妈妈须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确定分娩机构,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分娩时,医生应尽量避免可能增加母婴传播风险的损伤性操作来保护胎儿。
婴儿预防性用药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的婴儿出生后,医疗机构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尽早给婴儿喂服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感染。
对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出生后即遵新生儿科医生建议,实施预防性青霉素治疗;对于母亲孕期未规范治疗及确诊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需在新生儿科住院规范治疗。
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后期需按计划完善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
喂养指导
艾滋病可以通过母乳喂养传染给婴儿,提倡人工喂养;
梅毒孕妈妈可以进行母乳喂养(需遵产科医生医嘱指导);
乙肝感染孕妇生的宝宝只要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婴儿检测与随访
对艾滋病孕妇所生儿童,出生后48小时内、6周和3个月时,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核酸检测)。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可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未进行早期诊断检测的儿童,应于12月龄时进行HIV抗体筛查,筛查结果阴性者,排除艾滋病感染;筛查结果阳性者,应随访至满18月龄,并再次进行HIV抗体检测,如抗体检测结果仍为阳性者应及时进行补充实验,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
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自出生时开始,2年内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和随访,直至排除或诊断先天梅毒。
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在完成最后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1-2个月及时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
2.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科学[M]. 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来源: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配资网站排名第一
发布于:北京市元鼎证券-多种杠杆灵活选择,轻松把握市场机会!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