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5分钟,续航1000公里! 固态电池明年量产! ”这样的标题在过去几年频繁刷屏,让不少消费者抱着“再等等”的心态推迟购车计划。 然而,2025年已近尾声,市面上真正能买到的全固态电池电动车却依旧踪影全无。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发言直接撕破了这层泡沫:“说2025年要大规模应用固态电池,这话不负责任。 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至少需要8~10年时间。 ”
令人咋舌的是成本问题。 根据贝特瑞集团研究院的数据,全固态电芯成本高达5元/Wh,是液态锂电池(0.5–0.55元/Wh)的近10倍。
以一辆搭载80kWh电池的电动车计算,仅电芯成本就达40万元,而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平均售价仅15.8万元。 这意味着,即便车企能造出固态电池车,价格也远超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范围。
展开剩余74%从2024年到2025年,车企关于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密集出炉:丰田计划2025年实现小规模量产,2027年推向市场;长安汽车宣称2027年量产400Wh/kg固态电池,续航1500公里;三星SDI、奔驰等国际品牌也将2027年视作关键节点。
这些承诺看似具体,但曾毓群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所谓的“固态电池”多为半固态或准固态电池,仍含有液态电解质,与全固态存在本质区别。
半固态电池的崛起成为过渡方案。 2025年第一季度,半固态电池搭载率已达22%,而2023年这一数据仅为5%。 岚图追光、智己L6 Max光年版等车型已量产搭载半固态电池,但其能量密度(350Wh/kg左右)和安全性并未完全突破液态电池的框架。
车企热衷于宣传“固态”概念,是因为差异化竞争的需求,在液态锂电池技术趋同的背景下,谁能抢占下一代技术高地,谁就能吸引资本和消费者。
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面临三重致命挑战。 成本问题首当其冲。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坦言,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是液态电池的5–10倍。
除了材料成本,生产线改造更是天文数字。 固态电池需“固-固接触”,电极与电解质需在兆帕级压力下紧密贴合,70%的生产设备需重新设计。 一家电池厂工程师透露,试产线的合格率极低,最终项目被迫停摆。
技术瓶颈集中在“固-固界面”问题。 曾毓群比喻称,固态电池内部如同“两块积木的接触面”,若不够紧密,离子传输受阻,电池寿命会急剧下降。
实验室中,小容量电池循环寿命可达1000次,但放大至车规级100Ah电池时,寿命往往腰斩。 更讽刺的是,某些实验室成果需在极端条件下(如6000个大气压)才能实现高性能,完全无法商业化。
供应链短板同样致命。 全固态电池需锂金属负极和硫化物电解质,前者价格是石墨负极的17倍,后者国内尚无成熟供应商。 即使车企愿意砸钱,也难保材料稳定供应。 日本企业在硫化物电解质领域掌握核心专利,丰田、松下的技术积累远超国内企业。
当行业聚焦固态电池时,液态锂电池的技术进步被严重低估。 2025年,续航800公里的电动车已成为中高端市场标配:小米SU7 Pro、极氪007等车型通过液态电池实现长续航,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快充技术也已落地。
从用户体验看,液态电池的充电网络更成熟,适配现有基础设施,而固态电池需配套超高压充电桩,重建成本惊人。
安全性的差距也在缩小。 液态电池通过改进隔膜材料和热管理系统,自燃概率大幅降低。 相比之下,固态电池虽理论上更安全,但硫化物电解质对水分极度敏感,量产中的封装瑕疵可能引发新隐患。
固态电池的炒作背后是资本市场的逐利逻辑。 企业发布“突破性”消息后,股价常应声上涨。 例如,某车企宣布固态电池进展后,单日股价飙升15%。 但这种炒作往往缺乏技术支撑:国内过去五年申请了1.3万项固态电池专利,但七成集中于基础研究,与量产相关的核心专利稀少。
曾毓群直言,行业技术和制造成熟度仅为4分(满分9分),仍处于“样品验证阶段”。 宁德时代自身投入千亿级液态电池产能,对固态电池的谨慎态度也源于对现有资产的保护。 企业若盲目转向未成熟技术配资网站排名第一,可能导致巨额投资打水漂。
发布于:江西省元鼎证券-多种杠杆灵活选择,轻松把握市场机会!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